合理的阵型选择是战斗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。基础布阵需要遵循前排防御、后排输出的原则,通常安排1至2名肉盾型武将在前排承担伤害,搭配1名治疗角色保障续航,剩余位置选择高输出武将构成火力核心。兵种克制关系(骑兵克步兵、步兵克弓兵、弓兵克骑兵)是必须考虑的基础策略,同时需根据敌方阵容灵活调整站位,例如针对敌方骑兵突进时,可针对性部署步兵单位反制。武将羁绊的激活能为队伍提供额外属性加成,但需避免为凑羁绊牺牲核心兵种搭配的合理性。

盾兵类武将通常具备高防御和生命值,技能多为护盾、伤害减免或群体治疗,适合放置在最前排抵抗敌方轻重骑兵的突进。曹仁的天赋能为所在排提供开场护盾,张飞则拥有群体控制能力。弓手类武将需严格保护在后排,其攻击力随距离增加而提升,黄忠可穿透攻击后排,孙尚香则对灼烧目标有额外伤害。骑兵分为轻骑与重骑,轻骑侧重暴击与机动性,适合突袭敌方后排弓手;重骑如吕布具备爆发性突破能力,可集中部署于单列突破敌方防线。

阵容构建需兼顾资源分配的合理性,优先强化核心输出武将的装备与宝物,例如为弓手配备攻击类宝物,为盾兵强化防御属性。养成过程中应避免资源过度分散,集中培养关键武将更能提升整体战力。各国阵容特色差异明显:魏国以防御和远程攻击见长,适合持久战;蜀国擅长高爆发突击,需快速击溃敌方核心;吴国依赖灼烧等持续伤害效果,强调战术灵活性。实际搭配需结合已获取武将的强度与技能特性,而非强行套用固定模板。

演武场等实战场景是检验阵型有效性的重要途径。通过战斗回放可观察弱点,例如后排被突袭或控制链断裂等问题,进而调整武将站位或替换替补成员。特殊玩法如九州争霸需考虑三局两胜规则,合理分配主将与军师资源。高阶玩法中,红将的核心缘分完整性(如刘备的蜀国群体加成)往往能左右战局,但需注意援军位的限制,优先选择能激活多重羁绊的枢纽型武将。